top of page

離不開經濟的婚姻

台灣社會普遍認知的最小單位為家庭,而非個人。結婚即代表離開原家庭、建立新單位之意,於是婚姻便上升為兩個家庭的結合,更顯得需要昭告天下的婚禮儀式。

​  

也因為如此,台灣經濟成長率與結婚率的對照(如下圖表),強調了經濟的好壞不完全代表年輕人願意結婚,而是按照社會傳統來講,經濟變好即可以花錢辦婚禮。

經濟成長率 (economic growth rate)

意指一國「實質總產出」或「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年增率。

國際間多以經濟成長率作為表示一國經濟實力、人民福祉和國際地位的指標。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在2008、2009年適逢全球金融風暴期間,結婚人數掉到近年的最低點,經濟成長率與民眾結婚的行動,似乎存在著正向的關係。

臺灣經濟成長率與結婚夫妻對數比較

台灣的經濟脈絡與台灣似乎有著微妙的關聯,我們聽聽經濟學專家怎麼說!

​因此,結婚資金似乎是有意願邁入婚姻者必須先解決的問題。舉凡隨即到來的婚禮開銷、蜜月旅行支出,以及未來的食衣住行、子女教養等花費,使得年輕人很難對結婚抱持太過樂觀的想法,以至於不敢太早步入這個階段,結婚被合理的順延,直到自己認為已達合適的經濟狀態再做決定。

未婚的背景也有社會多元化?

全台平均結婚年齡變化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經濟部統計處  製圖/劉映均

除了經濟因素可能影響結婚的意願外,還有什麼原因也在影響台灣不斷攀升的結婚年紀呢?,

  

內政部戶政司答覆道:

高等教育擴張教育時程延長產業轉型工作條件改變便利的生活型態以及異性交友的另類工具出現,都多少削弱婚姻的不可替代性

再加上社會多元思想、福利制度、性別人際教育、被替代的伴侶需求、生育意願等等,晚婚的現象有太多因素值得探討,我們的婚姻觀受到社會的影響多少呢?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張志堯表示:

台灣結婚人數變少,不一定只是單純排斥結婚,而可能是其他形式的結合。

晚婚所代表的意涵只是生命週期中的重要階段和安排被遞延。

現代人不再把結婚看得像以前那麼重,而且同性婚姻的出現也帶來新的可能。

有些人認為自己只需要找一個伴侶就能有生理支持、親密需求,他們只是要一個陪伴自己的人,缺少了結婚的動機以及誘因。

在社會的期待、生育需求、意識形態並沒有強烈到可以改變想法步入婚姻之下,

年輕人的價值觀似乎已經改變。

bottom of page